與特倫對話:張老師文化總編輯梁志君
Interview

與特倫對話:張老師文化總編輯梁志君

「每個人都是一座寶庫,都能夠發掘出不一樣的故事,講屬於每個人的故事,就是我們在做的事情。」關注心理科普的台灣老牌雜誌《張老師月刊》今年年初改版,總編輯梁志君與特倫分享此次改版及内容企劃。

《張老師月刊》平時如何制定每月主題?讀者群主要是哪些?
我們制訂主題時只是從心出發,讓自己變成一般讀者,讀者的需要就是我們的需要。我們也會從很多電影和影集中找靈感,每個橋段和角色設定,都能夠拿來當案例,也是主題設定的來源。
 
目前讀者群主要落在專家、學者、助人工作者、大專院校師生,還有公家單位以及社會大眾。最後者是我們目前會積極抓取的一個族群。當然,如何在原有的群眾基礎上擴大範圍、取得平衡,正是接下來最重要的課題。我們會不斷嘗試,找出方向。
 
雜誌今年改版,在版面和內容上皆有調整。什麼原因促使此次改版?
當我們發覺讀者需求一直不變,但媒體呈現方式需要變化時,就決定要改版。我們花了一些時間摸索出現在這個模式:月刊的頁數減少、尺寸加大,同時全面彩色化,讓圖片和文字的比例更合理,標題更能夠被看見。改成更舒適的版面和符合讀者需要的內容和主題,希望讀者大眾更能夠看見我們。
 
很幸運地,這些變化大家都看到了。改版後佳評不斷,很多的反饋都讓我們很興奮。能夠得到這樣的肯定,證明這條路走對了,我們會為大家繼續服務。
 
留意到雜誌報導範圍涵蓋生活方式、藝文與教育方面,這些話題如何與心理健康方面進行結合?如何將心理學內容做得既專業又平易近人?
其實這兩個問題都有同一個答案——我們邀請相應領域專家學者講故事。心理學就是研究人的學問,自然和人的關係最密切。每個人都是一座寶庫,都能夠發掘出不一樣的故事,講屬於每個人的故事,就是我們在做的事情。
 
一開始,這些專家學者也對此抱有懷疑,但實行下來才發現,這才是讀者想要的東西。每個人都可以從這些故事案例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故事,如此實行下來,讀者與我們的連結自然就加深了,產生共鳴感。
 
所以,我們只是找出大家的需要,然後替他們發聲而已,這就是張老師文化蛻變的過程。
 
通常會和哪種產業的公關接洽合作?
我們沒有特別合作的公關公司,主要心力都在服務讀者身上。不過近年開始我們徹底轉型成線上和實體服務公司,進軍「文創型產業」,往後行銷宣傳也會是我們未來重視的部分。
 
您覺得台灣大眾對心理健康有足夠的認識與關注嗎?
我認為民眾關注很多,但未必有足夠認識。心理需求一直都有,所以關注度自然也算高,但道聽塗說的也多,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
 
舉例說,我們六月刊中引用日本暢銷動畫電影「《你的名字》:尋找靈魂的另一半」為題,告訴大家日常生活中各方面都會牽涉到的心理議題。以熱門電影來說明「心理需求無時無刻都應該被滿足」,而靈魂的另一半正是我們打出生以來最容易產生的疑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何處?」雖然沒有標準答案,但是要知道正確的理論、目標及方向,利用正確的交通工具,才能找到正確的道路。張老師文化就是提供這些正確的交通工具給讀者,同時陪伴大家,和大家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

更多故事題材


Telum Media

資料庫

記者
梁志君

公司
張老師月刊

1 contact

聯絡我們了解更多

預約產品示範

Telum Media

警報

定期發佈的電郵簡報報導亞太地區傳媒行業最新動態 獲取資深傳媒人和公關的獨家訪問,以及由特倫傳媒團隊製作的專題內容。

訂閱業界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