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特倫對話:德國之聲駐台記者李宗憲
Interview

與特倫對話:德國之聲駐台記者李宗憲

可以請您分享一下在德國之聲的工作嗎?
我在德國之聲擔任記者和編譯職務,內容和我過去在其他國際媒體沒有太大不同,主要處理國際新聞及兩岸政治新聞,我本身也會關注東南亞議題。

與大部分外媒中文部門類似,除了將對通訊社及德國之聲重要的新聞報導翻譯成中文內容,我們也會自行採訪撰稿。由於面向的是世界各地的中文讀者,作為國際媒體,在新聞取材、角度及內容都必須考量到地域性的不同,通常不會太關注本地新聞。但會特別關注新聞自由、人權和中國和華人議題。

在此之前,您在壹電視任職專題組記者,同時為澳洲特別廣播服務公司擔任特派員。兩者有什麼不同的報導重點
我在壹電視擔任專題記者時負責每週新聞節目的內容,在時效性上以一週為單位,有時會配合時事新聞、或是自行發掘的軟硬議題及人物故事。每天的工作大致上可分為資料蒐集、約訪及溝通採訪細節、出門採訪拍攝、寫稿後製。 通常記者會先決定採訪主題,做好研究包括可能拍攝的畫面及採訪對象,主管再和記者討論題目進行與否的可能性。 

SBS中文網和壹電視的受眾截然不同,前者主要讀者為澳洲華人。他們關心的通常是兩岸議題,及發生在台灣的重大事件或軟性的文化議題,或與澳洲有所連結的事情。

您曾在印尼及菲律賓擔任記者,是什麽原因讓您選擇去東南亞從事新聞工作? 與台灣相比,菲律賓和印尼的媒體生態有何不同?
當初選擇去印尼,是希望能看看這個國家、了解平常在生活中遇到的印尼移工的故鄉是什麼面貌、也希望能在英文媒體實習及學習印尼語。後來因緣際會認識當地媒體人,進而到印尼電視台擔任製作人和主播。

印尼的電視新聞與台灣一樣重視收視率,但在國際新聞的篇幅上是台灣的兩倍。因為印尼擁有最多穆斯林人口,媒體上報導宗教及種族議題上必須特別小心,像是敏感的98暴動在報導時必須字字斟酌,但大致上印尼和台灣一樣擁有很大的採訪自由。

印尼和菲律賓人看電視的人口與台灣相比仍相對龐大,但現在年輕人的資訊來源以移至手機,例如印尼的Detik和菲律賓的Rappler就是非常熱門的網路新聞網站。

在報導工作上曾遇到過什麽不同於在台灣的挑戰?
在印尼電視台工作時,曾遇到採訪路上,司機必須先去清真寺禱告的情形,但因當地人重視信仰,也只能等司機禱告完畢才到採訪地點。我認為東南亞的工作經歷,豐富了我在新聞選題、取材和角度。同一件事情,有更多不同的觀點,在報導新聞上也有更多受訪者可以選擇。

知道您在經營個人PodcastYouTube頻道,話題主要關注菲律賓和印尼的議題。您會覺得台灣對於東南亞的報導有所不足嗎?
的確,台灣對於東南亞的認識遠不及歐美國家,但近期因為政府政策及東南亞國家興起,越來越多台灣人對東南亞有興趣,也增加了許多東南亞的報導和內容。不少媒體都有專門報導東南亞的版面及相關專題。不過我認為還有成長空間,畢竟東南亞國家很多,各國的政經文化有極大差異,除了中央社,台灣媒體在東南亞幾乎沒有駐地記者,因此大部分的報導仍是以台灣的東南亞移工為主。像是我較嫻熟的菲律賓,雖然離台灣很近,但大部分人對這國家的了解仍僅限於語言和觀光。很期待有更多菲律賓當地值得報導的內容能被更多台灣人或華文讀者看見。

報導者長期關注東南亞移工在台灣處境,有許多深度報導,《鏡週刊》也曾經東南亞移工做系列報導。至於關鍵評論網則有東南亞版面,非營利組織One-Forty也在其官網上常會刊登一些軟性的移工故事,這些跡象在在顯示東南亞議題,越來越受台灣人的關注。

更多故事題材


Telum Media

資料庫

記者
李宗憲

Indonesia Correspondent

公司
德國之聲

18 聯絡方式

德國之聲 台灣

7 聯絡方式, 1 媒體徵題

聯絡我們了解更多

預約產品示範

Telum Media

警報

定期發佈的電郵簡報報導亞太地區傳媒行業最新動態 獲取資深傳媒人和公關的獨家訪問,以及由特倫傳媒團隊製作的專題內容。

訂閱業界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