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特倫對話:「黃小莫的旅行生活」創辦人黃佳琳
Interview

與特倫對話:「黃小莫的旅行生活」創辦人黃佳琳

「過去寫新聞報導時,總會尋求各種答案,但隨著接觸海愈久,慢慢接受很多事不一定能即時有答案。」黃佳琳是「黃小莫的旅行生活」的創辦人,同時是一名自由撰稿人,從事記者工作超過十年,主要關注生態旅遊、海洋保育與遊憩等議題與推廣。她曾為《天下雜誌》旗下的《微笑天下》、台灣高鐵車上雜誌《T-Life》、立榮機上雜誌《LES iles》等旅遊刊物撰稿。

可以介紹一下您去年出版的新書《海洋台灣:大藍國土紀實》嗎?
《海洋台灣:大藍國土紀實》集結我多年來出海、潛水採訪,游走東海岸、西海岸、東北角龜山島、恆春半島墾丁、離島小琉球、綠島、蘭嶼、澎湖、東沙環礁等的採訪報導,書中收錄許多珍貴照片,是數十位攝影師們冒著生命危險並長時間等候才有機會拍攝到的精彩瞬間,讓讀者看見台灣海洋的驚奇之美。

我從小在台北長大,雖然台灣四面環海,但我對海洋非常陌生,直到2013年第一次在澎湖將軍澳嶼體驗潛水後,才開啟對海洋的興趣,進而展開國內外的潛水旅遊採訪。因為是旅遊記者出身,自己也愛玩,希望透過人人都可以體驗的旅遊活動,拉近人與海的距離。

寫書的過程中,有特別啓發您的時刻嗎?
新聞報導總希望能盡量做到客觀、平衡報導。書中13個海洋故事,一開始我也是以報導的方式去做:實地採訪、多方查證等,所以書中寫到的高難度潛點,怕水的我也得提升自己的潛水能力,克服恐懼,才能實際去到我的採訪現場。
然而,地球70%是海洋,人類對於宇宙的了解可能比海洋更多,過去寫新聞報導時,總會尋求各種答案,但隨著接觸海愈久,慢慢接受很多事不一定能即時有答案,也學會接受面對各種不確定。像是天氣再好,海況不好,就是不能出海潛水,不要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把人丟到大海裡,才真實地感受到人類的渺小。

您從事記者工作將近15年,期間為不同媒體工作過,2016年起轉任自由撰稿人。您認為自由撰稿人和全職記者的工作有何不同?
我很喜歡當記者,不管以何種形式只要能採訪有趣的人事物,開拓視野,都是好玩的。但可能因為我關注的題材比較冷門,在大眾媒體工作時,常有一大半時間要做民眾愛看的,這對掌握趨勢是很好的訓練,但有時也會造成內心的衝突。轉做自媒體後,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做我有興趣的題目,採訪提案的方式和過去差不多,或是會開始有單位尋求合作。雖然領域小眾,但內心的衝突少了許多,也受到很多大眾媒體同業的照顧,幫忙把小眾議題擴散出去,形成正向循環。

旅遊產業通常會對環境產生破壞和污染,如何做好永續旅遊的報導?疫情之下,旅遊報導有何新關注點?
以前的訊息都是說「觀光是無煙囟產業」,但愈深入了解後才明白,一味的發展觀光並非就是好,若沒有配套管理,過量的遊客會為環境帶來隱憂。前一兩年我住在台灣一個僅6.8平方公里的小島——小琉球。2016年時,台灣政府為推廣低碳旅遊,與民間許多團體、業者合作,以友善海龜為訴求,提倡到小琉球要從事友善環境的旅遊方式以保護海洋和海龜。我也參與其中。多年下來,經過許多人的努力,小琉球的確成為台灣最有環保意識的小島。但遊客年年不減反增,已連續多年超過百萬人次的遊客量,島上開發仍不斷進行著。後來,我總是不斷反思:我曾做過的,到底是對?還是錯呢?

2020全球因疫情產正巨變,台灣很幸運因防疫得宜,島內仍可自由旅遊,甚至產生「報復性旅遊」,許多過去小眾的深度旅遊路線,在2020迎來業績高峰。但就海洋、永續旅遊等方面,仍需不斷提醒爆量遊客帶來的環境壓力,從遊客、業者乃至政府端,都需留意在拚經濟的同時,也要兼顧環境永續。

您一般與哪些行業的公關接洽?
因為主要報導海洋和旅遊,我也有透過媒體或講座分享推廣海洋旅遊和保育,所以會跟各國觀光局、台灣各觀光單位、相關旅遊業者、飯店、旅遊平台、台灣海洋單位、海洋保育團體、潛水相關業者、海洋遊憩相關業者、漁業相關團體、學校、各媒體平台、書店等互動。

公關可以透過電郵或私訊粉絲專頁與我聯絡。

報導海洋保育對於您個人生活有何影響?
在沒有接觸大自然之前,我對於「全球暖化、環境變遷」這些詞彙覺得很遙遠。但開始潛水後,即使去到無人島,仍隨處可見海流帶來的各國垃圾;原本鮮豔多彩的珊瑚礁,因2020年夏天海水溫度升高,台灣從南到北發生大規模珊瑚白化,眼睜睜看著海中熱帶雨林從繁盛到荒蕪,才意識到地球發出的警訊。這其實離我們的生活很近,只是人們有沒有想去看見它。

即使不玩水,每個人都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做到友善環境的事,例如嘗試減塑、減少一次性消耗品的使用、自備環保餐具、選擇友善海洋的海鮮、參加淨灘活動等,都能看到第一線的環境變化。雖然台灣在海洋保護領域仍有許多需努力的地方,但近年海洋保護的意識抬頭,隨著親近海洋的人口變多,從小深耕海洋教育的孩子變多,可以預期台灣未來會有愈來愈多人投入海洋保護。

對於全職記者想要轉職做自由撰稿人或部落客有何建議?
敞開心胸、多聽、多看、多學習。做記者是一個很幸福的職業,每天都在吸收許多新知、接觸核心人物,有媒體招牌做為後盾。我從事自由工作五年多,初期還是抱持著記者習慣,大多與大眾媒體合作,接案採訪。但隨著媒體生態改變,和自己做的題材愈來愈專精,反而慢慢走向自媒體之路。每個人都在想、試自媒體如何變現或是持續運作下去,這和在大眾媒體中做記者、有公司穩定發薪水的思維不太一樣。後來發現,這其實有點像在創業。

轉職路上會有很多考驗,但如果能做著自己喜歡的事,並對社會有益,那就很值得試一試啊!

更多故事題材


Telum Media

資料庫

記者
黃佳琳

公司
黃小莫的旅行生活

, 1 媒體徵題

聯絡我們了解更多

預約產品示範

Telum Media

警報

定期發佈的電郵簡報報導亞太地區傳媒行業最新動態 獲取資深傳媒人和公關的獨家訪問,以及由特倫傳媒團隊製作的專題內容。

訂閱業界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