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特倫對話:INSIDE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主編李柏鋒
Interview

與特倫對話:INSIDE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主編李柏鋒

「我們認為5G的主要戰場並非過去的B2C電信市場,而是B2B的工商業應用,而台灣在這個領域有相當大的優勢。」這次特倫邀請了科技媒體INSIDE主編李柏鋒分享他對台灣明年科技趨勢的看法,以及自己作為科技媒體主編及財經部落客的斜杠族日常。

可以分享一下是什麽契機讓您加入科技媒體INSIDE呢?
我先前在嘉實資訊當產品經理,後來轉為社群行銷,將公司的財經新聞擴散出去,而台灣大多數的財經新聞就是科技新聞,加上先前曾經和INSIDE合作過專欄或文章轉載,也與幾位創辦人熟識,因此在得知需要人手之後就加入INSIDE。

和其他科技媒體相比,INSIDE如何突出自己?
INSIDE是科技媒體,不是3C媒體,聚焦於產業趨勢而不是產品開箱;INSIDE是新創媒體,不是商管媒體,著重於報導技術創新所帶來機會,而不是眾所皆知的大企業是如何成功的;此外,INSIDE聚焦於網路與軟體產業,而不是硬體與代工產業。我們提供工作上的最佳實踐和職涯發展資訊,而不是艱深的技術和枯燥的規格。

與其他科技媒體相比,INSIDE的不同在於每一位創辦人都是科技產業的從業人員,並且都在創業。每一位同事之所以加入都是因為自己對報導的領域特別有熱情,這讓我們的報導更能有獨特的觀點,並且能一再啟發讀者。

您曾在中央研究院從事科學研究十年,自然科學的科研經歷對您從事科技媒體上有何影響呢?
科學研究帶給我兩個很重要的影響。首先,了解統計學的幫助很大,在處理新聞的時候,有統計學的基礎可以避開許多行銷上的話術,也可以更深刻了解財報上的訊息。其次,學術研究有相當多的技術和知識必須要自學,因為當你把研究的議題推到最極限,很多事情全世界沒有幾個人懂,連自己的指導教授都未必清楚,這時候就只能自學,而培養了這個能力之後,無論是遇到我自己根本沒碰過的區塊鏈、機器學習等議題,都能靠自己去了解基本的概念,畢竟有時候網路上似是而非的錯誤說法也許很容易理解,但卻常常會被誤導,所以還是要自己從基礎學起。

INSIDE通常會和哪方面的企業接洽合作?
過去INSIDE多與新創業者合作,加入關鍵評論網之後則接觸了更多國際級的品牌,例如微軟、AWS等,皆是我們的客戶。INSIDE時常與科技相關展會合作,無論協助行銷推廣或是成為合作媒體進行報導,也常與科技媒體的同業合作,雖然都是科技媒體,但畢竟讀者輪廓不同,都有合作空間。 

INSIDE近期會進行轉型,開始累積會員,並且在不更動現有內容的情況下,推出會員專屬的內容與服務。對於時間寶貴的讀者,我們也會推出無廣告的付費訂閱服務,但不付費還是可以繼續閱讀我們的內容,不過會看到廣告。

就您的觀察,台灣明年的科技趨勢將會如何?有什麽值得關注的發展重點嗎?
半導體仍然會相當熱門,人工智慧與物聯網則會有突破性的應用,在遠距辦公的情況下,資安也會是重要議題。我們認為5G的主要戰場並非過去的B2C電信市場,而是B2B的工商業應用,而台灣在這個領域有相當大的優勢,因為5G的相關設備與解決方案,台灣的產業鏈相當關鍵而且完整,有望加速台灣的服務業與製造業進行數位轉型。但5G技術對媒體業的影響有限,媒體遇到的問題很難透過5G技術解決。

除了擔任INSIDE主編,您還有經營個人的理財部落格。您是如何去兼顧兩個角色的工作日常呢?
我早上六、七點起床之後,先透過RSS看一下睡覺時歐美發生的科技與商業的重大事件,並且選出當天要處理的議題。上班後處理主編的行政事務、公司各部門的協作會議、外部合作的討論。大約五點下班,每天與家人一起晚餐,陪孩子做功課,大約晚上九點過後是自己的時間,進行文章撰寫、課程設計或回覆學員的問題,到十二點睡覺。

您認為多元發展是否是目前職涯發展趨勢?會建議從事媒體的社會新鮮人多嘗試多元發展嗎?
我不會特別建議多元發展,畢竟每個人的目標不同,多元發展其實非常辛苦,也不見得適合每一個人,好好瞭解自己要什麼更重要。我常跟同事說,你不會在這份工作待到退休,所以INSIDE必然是你未來新方向的跳板,那就想清楚你想往哪裡走。但我很鼓勵同事打造個人品牌,有些媒體則不容許員工有個人品牌,這也要考量。

更多故事題材


Telum Media

資料庫

記者
李柏鋒

總編輯

公司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7 聯絡方式, 7 媒體徵題

聯絡我們了解更多

預約產品示範

Telum Media

警報

定期發佈的電郵簡報報導亞太地區傳媒行業最新動態 獲取資深傳媒人和公關的獨家訪問,以及由特倫傳媒團隊製作的專題內容。

訂閱業界通訊